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资源 >阅读天地

踏寻革命初心 坚定理想信念

发布日期:2021-06-10 来源:河南省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发展中心

1921年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了!在中国共产党创建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你知道吗?

一、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的“特别”之处

 121.jpg

上海法租界106号

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大会在这里召开呢?

首先,中国近代史上,中国政治氛围基本上是“北严南宽”。上海开风气之先,有着较为宽松的氛围。尤其是在1920-1921年,上海吸引了一批政治和文化精英汇聚在此。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那样容纳了各种进步刊物,各种新思潮层出不穷。五四运动后,上海逐渐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宣传中心,特别是陈独秀、李汉俊、邵力子和陈望道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会集于上海,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群体,《新青年》也南迁到上海。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上海逐渐成为先进知识分子探寻中国道路的核心阵地。

那为何是在法租界呢?当时,法租界氛围最宽松。自1919年,法租界已成为上海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报刊和社团的聚集地。筹办中共一大的核心人物如陈独秀等也皆居住在法租界。

具体在法租界哪里召开呢?上海代表李汉俊提出,会议可以在望志路106号,他和哥哥李书城的寓所进行。他哥哥7月到庐山避暑,住宅比较宽敞,而且李书城是国民党元老,不容易引起警察注意;106号周围环境幽僻,马路对面南侧当时是一片菜地,仅有一所庵堂、平房,人烟稀少,不引人注意、管理也宽松。

就这样,上海法租界106号成了中共诞生地。有了开会的地方,那外地的代表们住在哪里呢?

二、特殊的“暑期旅行团”

 122.jpg

上海博文女校旧址

1921年,上海望志路一个老式的石库门建筑,也就是当时的“博文女校”,迎来了北京大学师生的“暑期旅行团”。名为“暑期旅行团”,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幌子。“旅行团”成员住在博文女校里,并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预备会。他们参加了一场神秘的会议,讨论着建党的事宜。令他们没想到是,就是这个“暑期旅行团”掀起了中国历史红色的波澜,使中国展开了全新一页。正所谓:“作始也简,将毕也巨”。

    他们为何选择住在博文女校?

李达原计划将外地来沪代表安排在旅社,开会也在旅社。负责中共“一大”会务的王会悟心细,认为这样的做法不太妥当,“外地来沪的代表打出的旗号是‘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如果旅行团整天在旅社里开会,容易引起怀疑。”她想到了博文女校。博文女校周围环境比较安静,暑假期间,博文女校没有学生,而且步行两分钟左右即到可到开会的地点望志路106号。王会悟与女校校长黄绍兰也比较熟。她找到黄绍兰,称有几个朋友暑假来沪旅游,为节约宿费,想借博文女校住几天,黄绍兰满口答应。就这样,博文女校成为了中共“一大”10名外地代表的临时宿舍。

三、茫茫黑夜,南陈北李,觉醒先锋点火炬

出席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为28岁,他们是一群如日之升的青年。当时全国58名党员中,留日的18人,北大毕业生17人,其他大学毕业的8人。这些人为什么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投身革命?

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尤其是进入20世纪,北洋军阀各派系割据混战不断,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如下表[i]所示: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

1914—1919年

增加92万人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1915年北洋军阀又同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可谓是国难深重,内忧外患,人民苦不堪言。正如李大钊所说,“刀兵水火,天灾乘之,人祸临之,荡析离居,转死沟洫,尸骸暴露,饿殍横野。”“吾惟哀吾民而已矣![ii]

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在读书的过程中,“为生民立命”的传统伦理,“人生而平等”的外来观念,不断地激发着他们思考和关心周围“大多数穷苦人民”。毛泽东在1925年说:“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iii]

那他们为什么认定马克思主义一定能救中国呢?南陈北李又是如何建党的呢?

五四运动是关键一环,使他们认识到了工人阶级力量的强大。“如今在五四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iv]

1919年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国家不顾中国是战胜国,把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这使中国先进分子更加“认识到了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人民的实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20年三四月间,《东方杂志》等刊登苏俄政府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弃沙俄在中国境内享有的一切特权。”这“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给予新的有力推动。”就这样,毛泽东到1920年“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v]周恩来经过对各种思潮“推求比较”,“百思而定”,最终也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1924年他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vi]

陈独秀、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深感革命必须要从青年学生为主转到工农为主,从对思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要转到建党的实际行动。“最近时代的劳动团体和社会政党的组织精密,力量更大。俄罗斯有共产党员60万人,以此建成一个赤色的国家,而中国缺乏的是这种有组织和有训练的力量。”“C派(共产主义)朋友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并注意促进其分子之团体的训练,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vii]陈独秀也说:“只有以共产党代替(资产阶级)政党,才有改造政治的希望。”[viii]

就这样,当1920年2月李大钊冒险送陈独秀去天津时,路上他们就谈到了建党之事,交换了关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意见,相约在北京、上海分别活动,筹建共产党。同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组织,并写信给李大钊,希望北京也成立党组织。10月,李大钊与邓中夏等人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之后,国内6个城市,国际旅法、旅日留学生也相继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这样,1921年,召开大会建立集中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就水到渠成了。

四、“火种”到河南

1920年底,一位20岁的青年受命来到洛阳,以陇海铁路局工程师的身份进入洛阳铁路修理厂。之后,他借助为《工人周刊》撰文及工人子弟学校讲课等形式,向铁路工人宣传革命“火种”,传播马克思主义。

他叫游天洋,是个福建娃。其经历颇具传奇色彩。1916年进入到北京铁路管理学校(今北京交通大学)求学。1919年毕业后到粤汉铁路武昌鲶鱼套车站任站长。年底,即配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驱张(敬尧)运动,焚烧了张准备运往湖南的45袋鸦片烟种。遭到追捕后,离职前往北京参加了李大钊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比利时、法国等国家垄断了陇海铁路的运营管理大权。1921年11月,时任洛阳机车修理厂厂长的法国人若理和副厂长比利时人狄孟,蛮横打伤铁路工人,引起全厂愤怒。11月17日,全路工人在游天洋成立的“罢工委员会”的领导下,掀起了陇海铁路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罢工最后取得了胜利!

紧接着,游天洋便由李大钊、文虎介绍入党。12月,游与其他两名工人一起面对党旗,庄严宣誓。河南最早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洛阳党组诞生了!

在中共建党仅五个月后,河南就成立了第一个党组织,河南因此成为内陆地区建立党组织较早的省份之一。星星之火,很快燎原。1921年底,商丘车站党支部成立。1922年6月,郑州党小组成立。9月,开封车头厂成立党支部。革命像一粒种子,在中原大地上生根发芽,历经磨难,茁壮成长。[ix]

 123.jpg

河南第一个党组织诞生

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人运动中的游天洋,1922年冬,21岁的他因辛劳病逝。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送挽联:“琦瑰磊落之生,生当媲诸禹墨;为劳动运动而死,死有重于泰山!”

今年是党的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党史里澎湃着李大钊、陈独秀、游天洋等人的初心和信念,流淌着党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巨轮的精神密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让我们秉承初心,坚定信念,接过精神传承的接力棒,乘风破浪,朝气蓬勃地向着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继续扬帆前行吧!

 

 



[i] 表格数据来源于《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53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ii] 《言治》月刊第1年第1期,191341日。

[iii] 1925年,毛泽东:《政治周报》发刊词。

[iv]《吴玉章回忆录·回忆“五四”前后我的思想转变》,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

[v] 《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第9-10页。

[vi] 陶炳才:《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8.05.31

[vii] 李大钊:《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郝思斯等《公元1920年代:开天辟地大事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0.12.07

[viii] 1921年,陈独秀:《政治改造与政党改造》,192171日《新青年》93号。

[ix] 王悦生:《揭秘河南第一个党组织成立背后的故事》,《大河报》,2016.07.08

 

 

供稿:王瑞敏   河南省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