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资源 >阅读天地
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基层社会组织。宗族文化是宗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内核,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乡村宗族文化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千年古县,河朔名邦”——沁阳,看一看郜氏宗族文化的传承。
一、郜氏祠堂的变迁
祠堂是一个宗族组织的中心,它既是供设祖先牌位、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又是宗族宣传、执行族规祖训、议事宴饮的地点。豫西北地区宗族既包括原住民发展而来的宗族,也包含有明初战乱后政策移民发展形成的宗族,所以祠堂的建设时间需分情况来说明。
据村民所说,原住民的祠堂建造时间基本起于唐宋时期,后因元末战乱损毁不少,明清时期社会安定后又开始修祠建庙。然而那些在战争中人口损失惨重的宗族,或者直接灭族,或者再无力建起宗族组织,只能依附本村后来发展起来的的宗族。对明初迁移民来说,刚迁入豫北地区势单力薄。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适应与发展,人口增多,许多像郜氏一样的迁民才在新居住地建立起宗族组织,完善宗族文化。祖籍山西的郜氏在明初迁来豫西北地区,现存放于村民委员会院内的东北角的“流芳百世”碑可知祠堂的建设时间在清同治年间,民国年间进行修缮。
图片1 “流芳百世”碑
在祠堂的管理上,郜氏宗族的长者郜甫圣对于早期祠堂的打理事宜有这样的描述:“一般来说,咱们族中的孤儿寡母、没地儿住的人可以住在祠堂的厢房。这样,他们一方面可以有地方住,另一方面可以照看一下祠堂……义田的收入可帮助他们生活”。由此可知,祠堂对贫困族人予以庇护,起着救济与帮扶的作用。
小时候,经常听奶奶讲有关族里祭祀的故事。根据奶奶的讲述,我们可以知道郜氏宗族祭祀活动包括春秋祭祀和年末祭祀两次大祭。春秋祭祀的场面庄重,礼仪隆重,宗族中的男丁都要到场,在祠堂摆好祭品、牲礼。由族长(或是庠生)诵文祈祷,然后组织族丁,依次上香叩拜。整个祭祀过程庄严肃穆,秩序井然。年末迎祖也是一次大祭。族长带领族人事先准备好牲礼,带上供奉的糕点由族丁抬到祖坟,上香、供奉、迎祖。归来打开平日紧闭的祠堂大门,表示将先祖迎进家庙,受香火供奉。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年祭祀时女子不得进入祠堂的规定现如今已不再沿用,现在年末女子也可以到祖坟迎祖。新的郜氏祠堂修好后,男女族人皆可进入祭祖,感受血脉相连的文化传承。
二、郜氏家谱的组成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如果说祠堂是用血缘关系把族人们牢固地扭结在宗族组织上的活动中心,那么族谱、家乘的修撰,便是为了宗族组织的活动建立完备的档案材料。
郜氏家谱比较特别,它不是完整的一本书的形式,而是由阡表、义例和轴帐三部分组成。阡表刻于郜公碑上,记载了姓氏出处、祖籍所在地;义例是在阡表的基础上增加了郜氏的发展以及字辈续写;轴帐是家族世系的图表,每逢祭祖会挂在祠堂墙上。
图片2轴帐(2011年)
在族中长辈郜甫圣家中,我看到了家谱的核心组成部分——最新版的轴帐,图中世系清晰明了。老爷爷见我对字辈比较感兴趣,便给我讲述了它们的来源。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祖先字辈早已用完,二期字辈“起洪万君甫,善培长吉祥”也排到了“吉”字辈。为了不出现字辈断层,当时的族长郜君明同本族郜茂盛等人,又议定辈字十个,即:“立本勤学文,治国恒建成。”听完后,我顺了一下自己家的上下伦序,我的爷爷同郜吉仁爷爷一样是“吉”字辈,父亲是“祥”字辈,那我就是“立”字辈。家谱是宗族文化的载体,翻阅它我们知晓上下伦序,翻阅它我们感受血脉亲情,翻阅它我们获得归属与认同。
三、郜氏宗族文化的传承
郜氏从一户迁民到形成自己的宗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宗族文化也会随着时代有选择的保留,族人对宗族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同的方式。
“问我始祖来何处?晋南洪洞大槐树;槐树荫泽极广罩,北平山东及河南。”郜吉仁讲述了他几次去大槐树的经历:“家里的老人说我们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的,老想回去看看……我去那(山西洪洞县)有两三次,每次去都有很大感触。村里面老辈人想把祠堂重新建起来,想搞一些郜氏宗族的发展资料。看过我们以前的族长收集的资料,发现有些疏漏,需要补充。我想既然要重修祠堂与家谱,那得好好整理一下,还要去一趟山西,所以去年秋天我又去那里(山西洪洞县)了。一来追根溯源,拜祭先祖,二来可以收集一些郜氏迁徙的材料。”这是郜氏族人在拜访故土中传承宗族文化。
基于对祖先的追思,族人想要重新建祠堂。从20世纪90年以来,村中长辈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如何重建祠堂。但修建的过程经历了重重困难,例如:资金的短缺、村民的不理解、选址问题等。但族中长辈并未气馁,不断地向村民宣传,赢得了大多数村民对于祠堂重建的支持,也筹到了建设资金。前段时间,我回到村里,看到新的祠堂已初具规模,不久它将会重新发挥传承家族历史、增强家族凝聚力、团结族人、建设美好家园的作用。
图片3祠堂(2019年新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宗族文化中有教化人民的内涵。在乡村建设当中,可以将郜氏宗族文化中团结友爱,睦邻友好,孝亲尊长纳入村规民约。从郜氏宗族生长和繁衍的轨迹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文化刻在族人身上的印记,扶危济困、长幼有序、和睦相处是郜氏族人传承的美好品德。教化族人尊老爱幼,唤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亲情,这既传承宗族文化、带来亲情的回归,又有利于村委会对村民的管理、形成良好的民风民俗,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朱虹:《乡村宗族文化兴起的社会学分析》,《学海》 , 2001年05期 。
②冯尔康:《中国宗族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③陈支平:《近五百年来福建的家族社会与文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2页。
供稿:郜盼盼 焦作市沁阳市